目前分類:曰冥想 (9)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人-檢查哨旁人物  

<7-11的冥想—御飯糰>

 

   那天去7-11買東西看到冷藏櫃裡擺了一整排的御飯糰,腦海裡突然間有個疑問,飯糰就飯糰為什麼要叫「御飯糰」?是因為它從日本傳過來的所以要這樣叫?是為了要區隔與「本土飯糰」的不同?這個問題深深困擾了我,讓我站在原地苦思不已。

 

   根據我的一點日文基礎,日文有分「敬體」和「常體」之分,而且不單單是文章使用,日常口語也是如此,文法和動詞上面的區分姑且不談,就拿名詞來說吧!日文提及許多名詞時習慣加上一個虛字表示敬體,這虛字可能是「」或者「」(漢字就是御),例如:「茶」叫「茶」、「名前(姓名)」叫「名前」、「洗澡」叫「御()風呂」、「飯」叫「御()飯」,所以「飯糰」當然就叫「御飯糰」囉!(「飯桶」想必叫「御飯桶」)

 

   聽起來好像日本人講話比較有禮貌,中國人比較隨便。其實不然。只是文化演進的方式和結果不同而已。古人文章書信或口語更加講究,出口文章不離「之、乎、者、也、矣、然、哉」之外,人與事物的敬體字可不遑多讓。例如:「庚」、「尊容」、「方駕」、「令郎」、、等等。和日文比較不同的地方有兩點,一是中文敬體用在與人交往應對進退的地方較多,而日文則把它變成一種規則性,萬物皆可適用。另一不同點則是中文敬體加在名詞(or主詞)前面的不全然是虛字,常帶有形容詞的意涵,例如:「貴」、「尊」等。而日文則一體適用,一個「御」字就打死了,從大唐文字傳進日本開始,這個「御」字便是泛指所有與皇帝相關的敬體字,(例如:「御駕」、「御廚」、「御覽」等)。日文既然要加敬體字,當然要加最高規格的啦!

 

   日文加這個敬體字是為了直接區分階級長幼的關係,中文則大多是純粹為了禮貌,長對幼,尊對卑亦可使用,老師問學生幾歲一樣問:「今年貴庚啊?」;要問候他老子一樣問「令尊可好?」(問候他母親為「令慈可好?」,如果改為現代口語「你娘卡好?」則粗鄙矣…)。另外還有一點是日文沒有的,中文不只對別人有尊稱,對自己和相關的東西還會自貶,(區區敝人在下、小犬、拙荊、寒舍、粗茶淡飯、、、)所謂謙謙君子,不可夜郎自大是也!

 

李大羊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憩  

 

<關於騾子的身世續集>

 

   話說之前茶餘飯後寫了一篇「關於騾子的身世」得到廣大的迴響,騾子的父親是驢,母親是馬一事得以澄清,本以為身世大白後,總算對常負我在大陸山區勞苦奔波的騾子有所交代。不料一日作夢旅遊神洲,在滇藏交界的山間小路上,座下的騾子突然開口說話了:「老兄,你以為你多了解我輩啊?你看看我,和一般的騾子有何不同?」我仔細端詳了一下,除了體型比較小一點,臉好像短了一點,尾毛也少了一些外,跟一般的騾子好像差不多,於是我說:「你沒啥不同啊!你」哪知這騾子聽了,突然拔腿狂奔,速度之快,大出我意料之外,那騾子盡情奔跑,直到一條蜿蜒的小河出現,才停在岸邊的白楊木下,此時艷紅夕陽緩緩自天邊落下,透過稀疏枝葉,映出水面一閃一閃的粼光,只見牠低頭若有所思,且喃喃自語:「我..的母親是母驢公馬生的,而我是母親和公驢生的…..

 

 

   聽到這句話,我立刻從睡夢中醒了過來,這一驚非同小可,莫非我還是沒把人家身世說清楚,以致有此托夢?當下不敢大意,遂查遍各大圖書館、戶政事務所(結果沒有動物戶政事務所..),總算皇天不負苦心人,依騾子的底摸清如下:

一、    大家叫的騾子絕大部分都是母馬公驢所生,又稱為「馬騾(Mule)」,因體型壯大,更能負重,且易於飼養,故深得農民喜愛。其實它背後還有一個原因那就是受胎率高(70%~80%),遠比公馬母驢30%容易多了。

二、    公馬母驢所生的騾子一般稱為「驢騾(Hinney)」,或「駃騠」也有稱為「觖騠」或「駏驉」的。驢騾從口角到眼下緣的距離較馬騾短,眼距較寬,下唇較長,尾毛少,蹄似驢,腳步輕快,善於奔跑,因其體型較小負重不如馬騾且受胎率低(30%),故一般較不常見。

 

李大羊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

 

小毛驢  

<關於騾子的身世>

 

在談騾子的身世之前,先來談談緹縈一下吧。某天中午和同事們一起吃飯,聊著聊著我一時興起出個題目考他們。「大家應該都聽過緹縈救父的故事吧?好,我問你們,緹縈救的父親叫什麼名子?」同事可不是省油的燈:「當然是淳于意啦~」,好,果然唸過二十四孝,「那我再問你,既然緹縈的老爸叫淳于意,那,緹縈姓什麼?」(姓緹?從母姓?姓淳叫”淳緹縈”?...)同事們心中琢磨著,但似乎沒人敢回答。於是我直接公佈答案:「淳于緹縈是也!根據李敖的說法她老爸是複姓。」,「三國演義中也有很多人叫淳于X的例如袁紹派守鳥巢軍糧被曹所破的淳于瓊,吳國大敗劉備,陸遜手下的淳于丹等,遠的還有引發秦始皇焚書坑儒的僕射(博士)淳于越。」,同事們交頭接耳,好像同意我的說法。

 

話匣子一開,也不顧排骨還咬在嘴裡一半,我又開口了:「咱們不談古人的身世,我再問你們一個簡單的問題好了。」,「大家應都”聽”過騾子吧!」(我知道”看”過的人不多。),「請問騾子是哪兩種動物交配的?」,同事有人立刻搶著回答:「那還不簡單,當然是馬和驢子嘍!」,「好樣的!那我問你,是公馬母驢還是母馬公驢?」,「這…….」,同事們又開始交頭接耳了,(雖說有二分之ㄧ猜中的機會,但這痞子大羊肯定會問為什麼….),後來有人出聲:「你常去大陸鄉下旅行當然知道囉~」,「你怎麼知道我知道?」「看你一副驢模驢樣就知道囉!」(算了!再問下去是找罵挨..公佈答案好了。),「在山區鄉間常養騾子而不養馬或驢的原因是騾子兼顧兩者的優點,”馬的”體型大,(我可沒罵人…),驢子體型雖小但吃的少且負重力強,所以用母馬的子宮可以生出高大的騾子,加上公驢”忍辱負重”的基因,就成了長的很像馬的騾子啦!雖然牠沒有生殖能力但依然是農民的最愛。」,這番話引起在座一陣騷動,女同事們又紛紛交頭接耳,有結婚的說:「難怪我兒子長的那麼高大…」,沒結婚的說:「嗯~好驢子不容易找啊…」。

 

上帝是公平的,這世間沒有絕對美好的事物,很多事情只是取其執中,並不是說交配後的騾子,因此跑的跟馬一樣快,負重跟驢子一樣好,而是因為牠有馬的體型,相對之下牠可以馱更多的東西,而吃的又比馬少,剛好適合村民所需。其實騾子也有缺點的,牠同時也繼承了驢子倔強的脾氣和馬膽小的個性。身為人類基因的遺傳應該也是這樣吧?每個人的個性和外表都有來自父母的影子,但他最終是一個獨立的個體,無所謂誰好誰壞。

 

                                      

                                       圖文: 大羊.2008

李大羊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Dec 28 Sat 2013 11:53
  • 置頂 輓歌

 

春遊藏南2011 200 (Large)  

 

< 輓歌 >

 

油菜花田裡幾隻飛舞的蝴蝶,飄颺的經幡在黃昏的夕照下金光閃爍,風中傳來葬樂的哀傷,我的心情出奇的平靜。經過徹夜的守靈,此刻的我突然想起莊子的夢蝶說,遂成詩一首:

 

 

日日日照斜

月月月圓缺

人生恍如夢

轉眼紅塵別

李大羊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B5  

 

 

之一(論友誼)

 

有人問起:「男女之間有真正的友誼存在嗎?」對這問題我想了很久。

柏拉圖把人的世界分為自我(ego)及非自我(non-ego),亦即每個人在世界上不論生理或心理,所感覺到的都是以自我為中心出發的呈象,套上愛因斯坦的相對論來說,也就是把自己當成座標上的原點來定義萬事萬物才有客觀的意義,一但原點移動,事物的意義也跟著變化,一但原點消失(譬如死亡、植物人)對他而言世界也跟著消失沒有意義,以此觀之愛情則所有因愛產生的佔有慾、忌嫉心等,純屬原始之自我反應是也。

為什麼說是原始反應呢?因為自我有分等級、層次不同,反應自然也不同;大情聖徐志摩把愛情看得至高無上,超越了一般的自我,在他寫給小曼的信上他說他把世間萬物分為you和non-you(不論村姑婦嫗、名媛淑女,在志摩的眼中她們惟一的特徵就是〝不是小曼〞)。對於愛情的認知果然不同於一般人,但事實上愛情對於他的意義也是以自我為原點出發的,只不過他把愛的感覺昇華罷了。

人是性靈的動物,有些人超越了原來的自我之後,會把對愛原始的反應提昇,進而成為另一種形而上的表達方式,而這些方式通常是隱藏在心中的,外表看來似乎是普通人的交往,和正常「戀愛模式」比較下,便被認為是存在的「友誼」,其實是愛的。

另一種情況是非愛情因素造成的交往,不管是尊敬、愛護、同情心理因素或者朋友、同學、同事外在關係所造成維繫的,都歸於此類,即使有時接觸頻仍、動作親密仍屬於「友誼」的範圍,只因他[她]是不愛的。

所以嚴格講起來並沒有真正的友誼存在,只有愛與不愛之分;若真要定義「友誼」那也是好事者硬要塞在兩者之間的模糊地帶吧!

 

李大羊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拉薩公園  

                                                                                                                                                                                                                    (圖:大羊/拉薩公園)                                                     

生活之所以;上帝之必要,撒旦之必要

 

今秋和朋友爬山,回程晚上途經羅東,於是到夜市大快朵頤一番,吃飽後,也不急著回家,索性在附近公園散步。就當我們坐在涼椅上休息時,我看見一位穿著妖艷的中年婦人在我們周遭走來走去,那神情不像在等人但又好像在等什麼似的。「那人在幹嘛呀?」我好奇地問朋友,「那是出賣靈魂的人。」朋友一副不可置信的樣子,再補上一句「就是流鶯啦!幹麼大驚小怪!」,「哦!那你有沒有出賣過靈魂?」我看他一副老氣橫秋的樣子,故意和他抬槓,果然,他一時答不出話來,反過來問我「那,那你有沒有出賣過靈魂?」

 

根據我的專業訓練,凡事要先從定義著手,為了要回答這個問題首先要弄懂什麼叫靈魂,就我的認知,所謂的靈魂,指的應該是『一個人從出生開始,與生俱來的良知』,生命有不同的體象,身軀的壽命較為具象容易理解,但精神方面便莫衷一是了,「我當然出賣過靈魂」我回答。「而且你一定也出賣過。」我再補他一句。「哦?願聞其詳。」朋友好奇地問。

 

「如果白與黑代表靈魂的兩個極端,那麼,上帝就是代表純白,撒旦就是代表純黑,而我們一般人就介於兩者之間,人一出生的時候靈魂接近純白,所以我們說上帝創造了我們,我們是上帝的子民,可是漸漸的我們懂得和魔鬼打交道,我們曉得出賣靈魂來換取生活所需或者短暫的快樂--『沒有什麼是免費的』,這是撒旦常說的一句話,所以日子一久我們的靈魂都有某種程度的污染。朋友滿臉疑惑,我懷疑他沒有我想像中聰明,於是繼續說道「你知道和尚為何麼要出家,修士為何要隱居嗎?因為他們追求的是高尚純真的靈魂,他們想接近上帝佛祖甚至想羽化成仙,所以他們要摒棄生活的慾望,減少出賣靈魂的機會,否則修練即有所得,整天在凡塵中打滾,恐怕早晚也入不敷出吧?」

 

李大羊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

 

02470024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瓢濁酒盡餘歡,今宵別夢寒。」

如果你活得夠久,或對民謠老歌特別有興趣,大概聽過這首歌吧? 寫詞曲的不是別人,正是江南才子李叔同。這位民初才子,出身望族,天資聰穎,從津門佳公子到海上文壇風流文子,又是到日本學洋畫、學洋樂、演洋劇的第一人,爐火純青的書法與印石更是久負盛名,然而就在他藝術生涯到達巔峰的時候,他卻放棄了浙江第一師範學校的教職上虎跑寺當和尚去了,號弘一法師。

另一位是與李叔同同一時代的史懷哲(A. Schweitzer),這位出身德國的傳奇性人物,30歲便取得哲學、神學、音樂三個博士學位,但他並不想獨佔自己的天份,在偶然的機會,從某雜誌上看到偏遠的非洲蠻荒之地,亟需醫療人員的救助,於是他進醫學院花了7年的時間取得第4個博士學位,而後的52個年頭裡,畢生在非洲行醫,且在叢林裡建立蘭巴倫醫院,1953年榮獲諾貝爾和平獎,被稱為叢林的聖者。

正如美國詩人惠特曼說過的一句話:「我有許多矛盾,因為我很偉大。」要去分析這兩個人在人生道路上為什麼會做這樣抉擇,無異是很困難的,如同要認識人心的奧秘幾乎是不可能的;尤其是像他們那樣非凡的人物更是如此,別以為每個人都為李叔同的出家而感到扼腕,有人為他因此逃過文化大革命的荼毒而替他的藝術生涯感到慶幸。也別以為每個人都為史懷哲的人道精神讚揚不已,世上對史懷哲的精神迭加責難的也所在多有。然而,我認為個人的思想與出發點並不是頂重要的,更重要的是對當代與後世的影響。

以世俗的眼光來看,史懷哲無疑稱得上是一個偉人,他的愛心與信仰為人道主義甚或和平主義樹立了永恆不朽的典範,影響後人至深且鉅。反觀李叔同,從中國美術教育的啟蒙者遁入空門,在精神界是尋得了落腳處,對於後人卻並沒起什麼積極的教化作用,其人文定位便大不如史懷哲了。

縱然如此,憑心而論,我卻認為兩人對於個人自我實現的境界是不分軒輊的,因為所謂的"成就"也可以是主觀的,兩個人都堅持自己的信仰,一個是西方宗教的信仰(有人認為史懷哲是以宗教信仰為出發點,而不是人道主義云,我個人較相信這種說法,雖然,西方的宗教也有人道主義的精神,但本質不太一樣) ;一個是藝術的信仰(個人藝術的最高境界,其實可以界定是一種哲學或者說是玄學了;李叔同只是藉宗教的手段來達到這個目的罷了。)我們無從說誰的境界比誰高。

曾經看過一部電影,為成功下了一個很好的定義,故事描寫一個被認為一無是處的人,在一次旅行中,九死一生費盡千辛萬苦只為幫助一頭小牛回到牠媽媽的身邊,沒錯,成功的定義就是「堅持」!只不過對世間的影響,有別於目標的設定。言至此在史懷哲與李叔同之外,又讓我想起了另一位當代的慈善家,慈濟的證嚴上人.………..

 

       大羊.2003 

李大羊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

 

明/徐渭 寒山拾得   

(/徐渭寒山拾得) 

 

<狗屎與孔夫子名言>

 

可別誤會,我沒有罵孔夫子的意思。 

家裡附近有條老街溪,剛整治完的河堤步道,兩旁樹葉婆娑,伴隨著流水潺潺,鷺鷗飛羽,是我最喜歡散步慢跑的地方。但沒多久我發現這條休閒步道上有很多狗屎,多到我必須改以太空漫步的方式東閃西躲,偏偏每隔一段路都標示著「溜狗不留便」之類的標語。是怎麼了?台灣文盲變多了?還是公德不彰?

 我想起孔夫子的那句名言:「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台灣是最有人情味的地方,有人問路,不但詳盡告知,甚至親自帶隨。自己種的瓜果一定保留最好的分送親朋至友。你會故意告訴陌生問路人錯誤地址或者拿剛噴灑過農藥的水果送人嗎?絕對不會!除非你和他有過節。因為你一定也不想人家這樣對待你。

 我和那些養狗的人沒過節,為什麼他們要留狗屎給我踩呢?我可以很簡單的說他們自私,圖自己方便,沒公德心。但我相信沒有那麼簡單,大家從小受論語教育薰陶,怎麼會作出這樣的事呢?我想了想,原來錯在孔丘這傢伙沒把「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句話講清楚。

 心理學家做過一個實驗,一婦人被搶,一群人在旁邊,搶匪正要逃走,若她大聲喊:有搶匪,幫我捉住他!其結果大多沒人敢理。若她改喊有搶匪,帶眼鏡那個少年ㄟ,幫我捉住他!很可能搶匪就會被他突如其來的一腳給絆倒在地上。

文章標籤

李大羊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5) 人氣()

 

 

拉薩公園  

                                                                                                                                                                                      (圖:大羊/拉薩公園)                                                     

生活之所以;上帝之必要,撒旦之必要

 

今秋和朋友爬山,回程晚上途經羅東,於是到夜市大快朵頤一番,吃飽後,也不急著回家,索性在附近公園散步。就當我們坐在涼椅上休息時,我看見一位穿著妖艷的中年婦人在我們周遭走來走去,那神情不像在等人但又好像在等什麼似的。「那人在幹嘛呀?」我好奇地問朋友,「那是出賣靈魂的人。」朋友一副不可置信的樣子,再補上一句「就是流鶯啦!幹麼大驚小怪!」,「哦!那你有沒有出賣過靈魂?」我看他一副老氣橫秋的樣子,故意和他抬槓,果然,他一時答不出話來,反過來問我「那,那你有沒有出賣過靈魂?」

 

根據我的專業訓練,凡事要先從定義著手,為了要回答這個問題首先要弄懂什麼叫靈魂,就我的認知,所謂的靈魂,指的應該是『一個人從出生開始,與生俱來的良知』,生命有不同的體象,身軀的壽命較為具象容易理解,但精神方面便莫衷一是了,「我當然出賣過靈魂」我回答。「而且你一定也出賣過。」我再補他一句。「哦?願聞其詳。」朋友好奇地問。

 

「如果白與黑代表靈魂的兩個極端,那麼,上帝就是代表純白,撒旦就是代表純黑,而我們一般人就介於兩者之間,人一出生的時候靈魂接近純白,所以我們說上帝創造了我們,我們是上帝的子民,可是漸漸的我們懂得和魔鬼打交道,我們曉得出賣靈魂來換取生活所需或者短暫的快樂--『沒有什麼是免費的』,這是撒旦常說的一句話,所以日子一久我們的靈魂都有某種程度的污染。朋友滿臉疑惑,我懷疑他沒有我想像中聰明,於是繼續說道「你知道和尚為何麼要出家,修士為何要隱居嗎?因為他們追求的是高尚純真的靈魂,他們想接近上帝佛祖甚至想羽化成仙,所以他們要摒棄生活的慾望,減少出賣靈魂的機會,否則修練即有所得,整天在凡塵中打滾,恐怕早晚也入不敷出吧?」

 

李大羊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